他掌控着香港的经济,他经营着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他享有顶级地产商和零售商的美誉,他拥有最大移动手机运营商的头衔,他被视为亚洲财经的风向标……
他就是李嘉诚。
而现在,他和他的家族正在“脱亚入欧”的轨道上加速前行。从2010年开始,李嘉诚就开始了抛售中国大陆和香港资产的行动,仅2013年7月至今,李嘉诚在香港及中国大陆就连续7次抛售资产。
李嘉诚西进的步伐与他多年苦心经营的“东方”正渐行渐远。这位已年届85岁的老人统率下的商业帝国,此去经年,还有回来的那一天吗?
移动中的零售帝国
梳理屈臣氏集团(以屈臣氏和百佳为主)在中国的发展轨迹和历程,可以清晰地展现出李嘉诚的商业思维。但更值得关注的是,李嘉诚家族为何要让商业帝国转向?
淡马锡认购屈臣氏24.95%股份的消息,最早是在2014年3月21日的和黄公告中透露的。而在此之前,和黄一直在忙于对百佳进行不设时间表的“策略性评估”,所以消息一出,令业界大为惊讶。
一边声称看好在中国的发展,一边抛售其在中国各地的资产;才宣布今年6月屈臣氏准备上市的消息不久,就“闪婚”新加坡主权基金淡马锡,搁浅上市。
如此“反复”,似乎不是拥有近千万亿元资产的李嘉诚的风格,这位85岁全球首富的商道谋划到底是什么?
关于李嘉诚旗下的产业,最为人所知的就是个人护理零售店屈臣氏,而其所属的屈臣氏集团又属于李嘉诚两大集团之一的和记黄埔。
忍了15年
作为屈臣氏集团最先设立的零售品牌,从名字即可看出它在屈臣氏集团中的分量。但当初李嘉诚也许并未预料到,屈臣氏个人护理商店(下称“屈臣氏”)能在内地市场发展到如今的1700多家门店。
1989年4月,屈臣氏在北京开了其第一家分店,此后的10多年间,在和记黄埔的历年大事记上,也很少出现关于屈臣氏在中国发展的新闻,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2003年前后。
“尤其是1989年~1997年期间,屈臣氏在中国发展特别慢。屈臣氏花了10多年时间去研究和试水内地市场,在中国学会了蓄势待发这个词。” 时任屈臣氏中国区常务董事艾华顿说。
而这“具有可怕忍耐力”的15年也给了屈臣氏足够的时间去摸索中国市场。在这段时间里,屈臣氏找到了自己的核心优势并把握了发展时机。
据时任屈臣氏董事兼总经理谭丽娴介绍,在2002~2004年间,屈臣氏自有品牌在中国增长显著,并在个人护理产品的销售市场中占据了21%的市场份额。自有品牌品种数量由最初的200来个产品类别,迅速增长到当时的1000多个。
不过,屈臣氏真正的转变和发力是从2004年开始的。因为当年年底中国零售市场进一步向外资零售开放。中国对外资企业放宽了分销或零售的渠道,“特别是一些高端电子产品、奢侈品和工业产品制造商”。还允许外资零售商们可以进口自营商品,同时在国内采购商品出口。
艾华顿2004年宣布,在中国市场投入1亿元实行低价策略,在保证商品低于市场价格5%的情况下,2005年实现中国增开70家分店的目标。而截至2004年屈臣氏在中国大陆才有40多家分店。
2005年1月,屈臣氏中国第100家分店在广州正佳广场开业。彼时,屈臣氏首次提出了千店目标——打算在内地的分店于2005年达到200家、于2010年达到1000家(后来千店计划的实现时间被改为2011年年底)。
2005年时,“中国大陆营业时间超过一年以上的屈臣氏连锁店的销售增长平均达到30%以上。” 时任屈臣氏集团董事总经理的韦以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