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前阵子通过电商卖出去的2000斤地瓜,海南白沙黎族自治县福才村的符运强眉开眼笑。他告诉记者,为了销售这些地瓜,他曾骑着三轮车四处吆喝,眼看就要烂在手中。后来,经当地电商帮忙,不到三天的时间便在网上全部卖出,价格还翻了好几番。
“除了我家的地瓜,那段时间白沙电商通过淘宝店铺和微信朋友圈帮乡亲卖出了上万斤地瓜,品质好的都卖到8块钱一斤。”符运强说。
如今,不仅仅是福才村的地瓜,包括白沙绿茶、蜂蜜、山鸡、橡胶等众多土特产正通过电商飞出大山飞向全国各地。数据显示,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被认为是产业基础弱、交通物流差的贫困县白沙发展起了电商经济,让22个贫困村实现了“触网”增收,一年多来,全县线上交易额超6000万元,订单量超30万单。
转观念
“别信什么电商了,村里地瓜种了这么多年,什么时候卖过好价钱?”符运强记得自己当初走投无路时,想通过电商帮忙,却被乡亲连着泼了好几盆冷水。
其实,乡亲们不是不想,是不敢。
原本,在福才村,辛辛苦苦种出的地瓜,村民情愿大半夜裹着铺盖去乡农贸市场占位置卖,也不愿意“触网”销售。“好不容易地瓜能卖上点价钱,要村民指望通过自己并不了解的电商找销路,没人敢拿半年的收入去冒险。”作为土生土长的本地人,符运强理解村民的想法。
“村民不敢冒险,是因为看不到电商带来的效益,那我就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一番思索后,符运强找到白沙电商服务中心,随后的销售速度大大出乎他的意料:福才地瓜细腻的口感和晶莹剔透的卖相很快俘获了一众消费者,不到三天时间就销售一空。
这个消息一下子在村里“炸了锅”。从忙着给地瓜找销路,到忙着打包地瓜发货,在网上把地瓜卖出好价钱……短短两个多月,仅有67户人家的福才村就有45户通过电商售卖自家的农产品。
解困局
在白沙提供淘宝服务的丰赞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万龙告诉记者,发展农村电商最关键的是要建好两张网——互联网和物流网,二者缺一不可。过去由于地处海南岛腹地,交通上的不便利造成白沙农产品销售困难,从而影响农民增收。
为打通最后一公里,去年1月份,白沙与阿里巴巴集团签约,成为阿里巴巴正式入驻海南的首批试点县,两个月内便铺开31家村淘服务站,同时也铺就了白沙农产品进城的道路。
“每个月近2万单包裹进入白沙,与其让物流车空车返回,不如带着农产品出城。”万龙说。为了充分利用起出白沙的空车,白沙县多次与物流企业沟通交涉寻求合作,包裹首重从9元至12元降到4元至6元,物流利润不降反升。低廉的物流成本甚至吸引了三亚、儋州等地的客商前来白沙发货。
塑品牌
“都说采蜜辛苦,但是前两年野生蜂蜜价格越压越低。”白沙县南开乡牙和村村民陈权明是一名采蜜工。过去,在山上几天几夜采来的蜜,往往被人以五六十元一斤的低价收走,转手到海口等城市就能卖出上百元的高价。看到白沙电商的发展势头,陈权明也开始尝试着把蜂蜜摆上网络货架,但个把月下来订单却少得可怜。
“没牌子,消费者不认,再好的蜜也卖不出好价钱。”陈权明感叹。如今,自打白沙有关部门牵头给他的蜂蜜打上了“白沙农产品”的标识后,不仅销量直线上升,价格也较以往高出了三分之一。
白沙县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白沙优质的生态孕育了众多好的农产品,但标准化程度不高、品牌知名度低的短板却没有补齐。2012年,白沙注册了“白沙生态农业”的县域农业公共商标,并在去年为县域农业公共商标制定了使用标准,在推进农村电商发展过程中,解决了农产品“穿衣戴帽”的品牌问题。
谋延续
盘活了低效产业,鼓起了农户的腰包。如今,白沙继续加大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力度,积极推广以南药、绿茶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同时扶持农户开展生姜、生态米、蜂蜜、地瓜、竹笋等特色农产品种植,极大丰富了电商“产品库”。
“不论是助力扶贫还是借供给侧改革发力,目的都是要延续电商发展的生命力。”在白沙县政府看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白沙还要想办法培养人才、留住人才。
为此,白沙县专门在电子商务产业园内设立人才孵化基地示范点,着力加强电商科技人才培训,鼓励当地青年创业,同时把电商人才培训深入到农村基层,力争短期内扶持一批电商带头人。
今年初,为有效引领农村电商精准扶贫工作的发展,白沙不仅出台了2017年1号文件《白沙县电商精准扶贫三年攻坚工作实施方案》,还着力建立“1310”电商扶贫机制,即每个村建一个电商服务站,建设运营三家有竞争力的网店,每家网店带动10户以上的贫困户销售农产品。同时对标全县22个整村推进贫困村,从产业规划、品牌建设、网店开发、人才培训和物流保障等五个方面实施电商精准帮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