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以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十二巡回督导组组长邢元敏一行与国家质检总局局长、党组书记支树平,相继赴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以下简称自贸区)调研考察。支树平在考察时指出,要“种好改革创新的试验田”,做到蹄疾而步稳。
4月以来,经过不断跟踪、提炼、评估,上海检验检疫局连续出台6项创新制度,计划经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后,在全国复制与推广。与此同时,5月14日,该局在新闻通气会上通报,将在自贸区内正式筹建全国首个国家级进出口工业产品风险信息监测分中心,重点聚焦高风险产品和高不合格检验项目。纵观种种新政,始终贯穿着“风险可控、国际接轨、可复制、可推广”等关键因素,聚焦“政府职能转型升级”,自贸区改革效应已然凸显。
改革,绝非易事。而在改与革、取与舍之间彰显出的勇气和决心,才是淬炼质检、催生质检改革创新的源头活水。
关注“用户体验”
4月,汪洋副总理到自贸区调研时,来到检验检疫窗口。工作人员介绍,为让大家更便捷地了解各项政策信息,他们专门开设了微信公众号,只要“扫一扫”就能随时在线问答、了解政策。“我有微信,回去就搜索一下。”汪洋副总理回答得十分爽快。
在微信中键入“自贸区”搜索,跳出的第一条就是“自贸区检验检疫政策解读”。这背后,以上海局技术骨干为支撑的公共微信号,短短数月已成为区内最受企业欢迎的政府服务类媒体,“粉丝”已近2000人。
新技术、新方法是手段,更重要的是意识。自贸区成立之初,上海局曾推出23项新政,半年内一一落实,“在用户体验好的标准下,20多条新政的表现,既有意料之中,也有意外。”自贸区检验检疫机构筹建办事处(以下简称自筹办)负责人说。
意料之中的,如推出的新政之一——“采信第三方”,改变原有进出口货物法定检验工作只能由检验检疫部门进行的方式,对于特定的进出口商品,逐步实行凭国家认可第三方机构的检测结果验证放行的做法。这样一来,企业可按自己需求选择检测机构,效率陡增、成本陡降。新制度实施一个半月内,仅进口机动车已有5.98万辆享受便利,涉及金额25.5亿美元,直接为进口企业节约物流成本102.2万美元。
意料之外的,有全球维修产业监管。政策起初为帮助企业降低门槛,希望能鼓励少数专业维修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未想,政策推出后,新企业猛增200多家,物流公司、保险公司也纷纷加入,希望延长产业链、增强核心竞争力。检验检疫部门迅速跟进,完善落地细则,这一新政自然成为“头六条”之一。
踩准“两个落点”
近日,2014年佳士得春拍预展来到申城。其中,有一幅画,价格未必最高,却堪称国内“第一”,这就是达明赫斯特的艺术品画作《魔鬼》。
达明赫斯特是现代著名艺术家,作品常采用部分动物的尸体,表达对生命的敬畏,这幅《魔鬼》就是他著名蝴蝶系列中的一幅,作品中运用了不少蝴蝶的翅膀。
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