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随后表示,人机智能可视作是一种获取数据的手段,在此基础上,用户还应考虑寻求线上或线下渠道的问诊。此外,由于该平台的发展目前在“起步期”,用户粘性还有待提高。下一步会结合移动互联网的社交属性,建立社区等模块,在用户与用户、用户与医生之间建立互动。
今年上半年,国外科技巨头如三星、苹果和谷歌相继推出了智能健康平台,即三星SAMI、苹果HealthKit、谷歌GoogleFit。去年年底,国内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之一的百度推出了dulife平台。频频得到科技巨头助力的移动医疗产业一时间方兴未艾。
现状:平台商各自为营
今年以来,苹果、谷歌、三星分别推出了各自的智能健康平台,不过相找订单关布局更多地是战略性卡位,而移动医疗在平台层,即底层数据的收集环节,仍处于探索为主的混战阶段。
记者通过多方了解到,对于不少背景雄厚的移动医疗厂商而言,目前要想大规模地与医院、医疗机构和政府合作并不现实,因此现在多为试探性的点对点合作。
市场篇
对于和微信合作的理由,刘毅称,是看中了微信强大的社交关系,让硬件具备社交能力或是未来可穿戴设备的发展方向之一。以APP为发展核心与靠微信等社交平台连接硬件这两种方式都在尝试过程中,后期“哪个做得好,能让用户喜欢用,就以哪个为主。”
对于iHealth的战略定位,刘毅称,目前iHealth系列已经覆盖了血压、血糖、体重、血氧和运动五个维度,希找订单望利用由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洗牌机会,帮助九安医疗从传统的ODM、OEM制造商转变成移动健康的全球探索者和领导者。整体逻辑在于,以卖硬件为切口,先得到足够量的用户。在此基础上,形成配套的健康和医疗服务体系,最终打造个人健康管理平台。
李承志介绍称,按此方式,如有结余经费将归医院和科室所有,“医院和医生就有较大的动力来管理病人尽可能不要出问题”。他指出,三潭医院是家社区医院,启动“糖尿病门特按人头付费”试点工作,其“承载了慢性病管理下沉的重任”,势必需要借助软、硬件等新工具进行远程医疗。
据悉,今年1月1日起,天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在三潭医院启动了“糖尿病门特按人头付费”试点工作,糖尿病患找订单者与该医院签订协议后,1年内只能到协议医院就诊该病,医保部门会按人头付费方法与试点医院结算医疗费用。
毕磊透露,乐语通讯妙健康App中会嵌入春雨医生的服务,春雨医生则会引入乐语通讯的付费方式。
除了与传统的通信运营商合作,带有“IT基因”的虚拟运营商也是移动医疗厂商的合作目标之一。
此外,毕磊对记者强调,线下医疗以医院和医师的等级来衡量质量不适用于线上应用场景,因为在医生与患者(用户)之间,移动医疗重视的是医生的服务质量。
移动医疗产业要求参与者具备医疗资源、IT技术和互联网思维等三轮驱动,既会玩转移动互联网,又得对医疗行业本身有足够的经验。虽然“门槛”较高,但仍吸引了不少公司前来“找订单抢滩”。这其中的原因,自然是移动医疗带来的无限商机。
医疗健康领域正在发生一场跨界革命,而移动医疗是这场革命的核心推动力。
艾媒咨询发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可穿戴便携移动医疗设备的市场规模为4.2亿元,预计到2017年,这一数字将逼近50亿元,增长近10倍。
不过,由于并没有成熟的经验和成功的商业模式可供参考,且医疗领域存在产品认证、技术积累等固有门槛,加之监管政策尚存变数,移动医疗的发展之路必定不平坦。在总结移动医疗行业现状的基础上,找到了阻滞行业发展的障碍;通过深入采访行业先行者九安医疗董事长刘毅,从他的角度对移动医疗的前景和发展路径进行了梳理。同时,本组稿件还对互联网企业找订单在移动医疗方面的最新进展、目前移动医疗产业链的格局进行了详细介绍。
“移动医疗这个词是中国人的一个曲解翻译。”春雨医生CEO张锐告诉记者,mHealth(MobileHealth,即移动健康)的概念源自国外,这种模式以数据为基础,面向的群体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病人或患者,而是用户。除了医疗维度的指标检测与分析,还包括对营养、减肥和睡眠等健康维度的管理。因此,有别于传统医疗治病救人的根本,mHealth的主要作用是服务用户、帮助用户防病。
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目前国内的移动医疗产业尚未成型,产品和服务存在较严重的同质化现象,相关厂商仍在探索差异化竞争,未来将出现制定产业“游戏规则”的领导者。 找订单 尽管业内普遍认为移动医疗产业的市场前景广阔,但也存在政策层面不确定、盈利方式不明朗、医疗资源不充足、数据采集不丰富等困境。尤其是政策层面,有可能成为制约移动医疗行业的较大障碍。
跨领域竞争激烈
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外已有一些移动医疗厂商探索出了相对成熟的商业模式,按收费对象划分,主要有面向用户(消费者)、医生、医院、药企以及保险公司等收费。
例如,全球范围内的第一家移动医疗上市公司Epocrates,主要为医生提供临床信息参考,并通过提供精准的广告和问卷调查服务向药企收费。据悉,2013年1月,Epocrates已被美国健康护理技术提供商AthenahealthInc,以约2.92亿美找订单元的价格收购。
清科研究中心认为,以美国移动医疗产业的发展进程而言,患者(用户)的需求指向对医疗和健康两个维度的管理,其中,医疗维度多针对慢性病管理;医生的需求则强调提高医院内外部的沟通效率。眼下,基于双方需求,该产业机遇与挑战共存。实体医疗资源长期匮乏,医疗支付面临压力和医改,互联网内生的渗透力量以及电子、医疗技术的发展都可视作有利因素。即便如此,医疗行业本身较为复杂,用户对传统的线下就诊模式的依赖等,也给推进移动医疗带来一些阻碍。
艾媒咨询预计,到2017年底,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突破百亿,达到125.3亿元。
“做早了成为先烈;做晚了,起个大早赶个晚集。”九安医疗董事长、iH找订单ealth创始人刘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移动医疗产业的各路厂商正从多个方向进行摸索,其中,既有医疗器械领域的上市公司做出试探,也有科技公司巨头和育有移动互联网基因的创业型公司争相抢占先机。
易观智库分析师郭阳表示,目前中国移动医疗产业的市场规模正逐年增长,从宏观环境来看,国内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日渐凸显,医疗资源的供需缺口明显扩大,各大厂商目前都在拼资源和技术。他指出,国内移动医疗厂商的经营时间都不长,行业尚处于探索阶段,目前移动医疗相关产品和服务的同质化现象严重,这也使得各厂商都在探索差异化发展。因此,在产品不断研发、优化的过程中,业内的跨领域竞争已较激烈。
郭阳评价称,市场格局过于平均找订单并不利于整合相关标准,但是这样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推动产品创新。根据市场成长周期的规律,后期移动医疗行业会出现若干领先者,而这些领先者将成为未来智能健康市场规则的制定者。
数据分析服务商前景广阔
目前,移动医疗产业不论是从硬件、软件还是服务层面看,都相对倾向于慢性病而非急性病。
对于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糖护科技创始人兼CEO李承志向记者分析称,急性病多在紧急情况下发病,通常需要使用更多的化验手段,一般来讲,慢性病的病人对自身情况会有所了解,更符合移动医疗解决“轻问诊”需求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