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质针疗法在临床疼痛诊治中的应用(二)
一、颈肩臂痛
(一)诊断要点
1.征象:此症非常多见,往往以颈部不适或“落枕”开始发病,尔后出现颈肩痛、肩臂痛速至颈肩臂痛。大部分患者感觉手指麻木(一指或多指)。始发因素为颈背肩胛部软组织损伤,继发因素为由疼痛所致的肌痉挛或肌挛缩。疼痛以放射性麻痛、刺胀痛、灼热痛居多,可为持续性或间歇性。颈部活动增加或处于某一个特定体位姿势疼痛加剧或减轻。
2.区分鉴别颈椎管内外病变
银质针治疗主要针对颈背肩胛部软组织损害性病变,所以,对颈椎管内外混合型病变者须先控制或消除颈神经根炎症性反应。为此,临床上区分开颈椎管内或颈椎管外的损害性病变至关重要。椎管内神经根炎性疼痛,以下特点可供参考:(1)神经根性放射性上肢痛多呈闪电样疼痛。腹内压增高而疼痛加剧,疼觉范围与神经根受累的特定皮肤区域(皮节)相一致。远端及身体出现麻木感。(2)上肢的感觉减退、肌力减弱与腱反射降低改变同神经根节段性损害分布一致。(3)压痛部位主要在颈椎横突前外侧、颈椎小关节后外侧靠近受累的椎间孔处并引出根性放射痛。(4)除颈椎深层肌如颈夹肌、颈半棘肌与前中斜角肌处外,其他颈肩胛部肌肉无明显痉挛与压痛。(5)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即颈部后伸、侧屈与向同侧旋转均可引出上肢疼痛与麻木。(6)颈椎x线摄片有相应的椎间孔缩小、椎间盘退变、钩椎关节增生变尖等符合临床神经根受累的征象。
3.软组织损害及压痛部位
(1)颈夹肌、颈半棘肌c4-t1棘突旁椎板附着处,(2)提肩胛肌肌止在肩胛内上角附着处,(3)大、小菱形肌在肩胛脊柱缘附着处,(4)岗上、下肌在岗上窝、岗下窝附着处,(5)大、小圆肌在肩胛腋窝缘附着处,(6)背部深层肌(棘肌、回旋肌)在t1-t6棘突旁椎板附着处。
(二)操作方法(取端坐伏案位、头前部垫枕)
1.颈部沿c4-t1棘突旁椎板处,选用中号针,分两行直刺穿入肌肉抵达骨膜即止。内侧行针5枚距棘突旁0.5cm,针间距1.0—1.5cm,外侧行针4枚距棘突旁1.0cm,针间距1.0—1.5cm。
2.肩胛骨布针,选用中号针。(1)提肩胛肌4枚,针距1.0cm,围绕肩胛内角向下平刺。(2)冈上窝3枚,针距1.0cm,向内下斜刺。(3)冈下窝6枚,针距1.0cm,向内下斜刺。(4)小、大菱形肌5枚,针间距1.5cm,沿肩胛脊柱缘向下平刺。(5)小、大圆肌4枚,针距1.0cm,沿肩胛腋窝缘向内下平刺。
3.背部沿t1-
t6棘突旁椎板处,选用中号针,分两行直刺穿入肌肉抵达骨膜即止。针距、布针同颈部。
(三)注意事项
1.颈椎棘突旁椎板处行银质针须与皮肤垂直,切忌将针尖斜向刺入头侧,以免将针刺入椎板间隙穿破黄韧带进入椎管腔隙内,误伤脊髓与神经根。
2.肩胛骨内角、脊柱缘或腋窝缘肌肉附着处的进针点及穿入方向要把握准确,为安全起见,须在治疗前用甲紫液将肩胛骨在体表投影标出并选定进针点,以免因体位改变而将银质针误穿胸膜腔。
3.单侧颈肩臂痛患者,颈部和背部须两侧布针,肩胛部则须一侧布针即可。整个治疗分两次完成为宜,间隔两周。
(四)临床应用
临床上颈肩臂痛症患者大多系由颈椎管内软组织损害性病变和颈椎管外颈背肩胛部软组织损害性炎症反应共同引起。急性期多般以颈椎管内硬膜囊外与神经根鞘膜外无菌性炎症病变为主,待急性期炎症得到控制后始可试行银质针治疗。急性神经根鞘膜外炎症反应目前选用两类药物静脉点滴。(1)地塞米松注射液5mg、胞二磷胆碱注射液0.5g、atp注射液4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每日一次,连用5—7天。适用于无糖尿病或高血压病患者。(2)β—七叶皂甙钠25—30mg加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ml,每日一次,连用5—7天。适用于糖尿病或高血压病患者等,但有肾功不全者慎用。若炎症反应剧烈、影响工作、睡眠者则可两种药物联合应用,通常三天后颈臂疼痛有明显缓解。以颈椎管内病变为主的神经根损害可辅助颈椎牵引治疗。
作者自1992年以来,用银质针治疗软组织损害性颈肩臂痛症564例,其中男性290例,女性274例,平均年龄46.5岁,病程2个月至1.5年,平均为6个月。治疗前均明确诊断为颈椎病神经根型或神经根—椎动脉混合型,经影像学检查(x线片、ct扫描或mri诊断)颈4—7有间盘退变、膨出者406例,有间盘突出者214例,颈椎管狭窄等者90例。急性发病诊治等179例,呈慢性痛麻者385例。颈部、背部与肩胛部视病情轻重分次治疗,平均为2次,间隔时间为2周。治疗后本组564例,颈臂痛消失者429例,显著缓解者102例,减轻者33例,治愈显效率为94.15%。治愈者半年后随诊或信访均无复发,疗效巩固。